引? 言
校歌開頭就有這么幾句歌詞:“白山黑水,源遠流長;獅山靈秀,哺育棟梁?!边@實際上反映了今天獅子山的四川師范大學與東北大學的最早歷史淵源關系。作一個不太恰當的比喻,如果把四川師范大學歷史演變比喻為一條大河的話,那么,先后匯入我校的高校及其學科專業就猶如這條大河的大小支流,而東北大學三臺辦學的后期歷史就如四川師大發端的源頭。了解這段歷史,對于我們弘揚近代以來的大學精神很有必要。
歷史可以解讀歷史,歷史可以照亮現實,歷史還可以告訴未來。我們尋找歷史的源頭是為了更好地揭示師大變遷的歷史過程及其歷史特征,更好地探明影響師大精神形成的歷史和社會因素,更好地繼承和弘揚近代高校流變過程中形成的大學精神,更好地探討中國近代大學發軔變革的規律性課題,進而為師大走向未來的征程中堅守大學之道提供歷史養分和思想學脈支持,這也是我們追根溯源、深挖校史資源的最本真意義。
回眸四川師大的悠久辦學歷史,其前身是創建于 1946 年的私立川北農工學院,而川北農工學院又與東北大學有著直接的歷史淵源。東北大學是張學良父子 1923年在擁有白山黑水(長白山、黑龍江)的東北大地上創辦的?!?·18”事變后,東北大學輾轉流亡于北平、開封、西安,1938 年 3 月遷至四川三臺縣,在此堅持辦學八年,抗戰勝利后遷回沈陽。時任東北大學理學院院長、川籍教授李季偉先生等人利用東北大學校舍、遷余的部分圖書、設備與羈留師資、學生(遷走的學生占三分之一,留下的學生占三分之二)在四川三臺創辦了川北農工學院,1949 年吸納西山書院,1950 年 7 月,在時任中共川北區委書記兼川北行署主任胡耀邦的關心支持下,合并川北文學院,更名為川北大學,并遷到四川南充。1952 年,以川北大學為主體,合并川東教育學院(原鄉村建設學院)、四川大學和華西大學的部分專業,組建四川師范學院,1956 年本科部分遷到成都現址,才有了今天獅子山的四川師范大學。正是基于此,2005 年 4 月學?!蛾P于確定我校建校起始時間和校慶日的決定》根據近代高校演變的歷史繼承性原則,認定四川師范大學的根在三臺,最悠久的歷史淵源(最早的歷史淵源)在東北大學。
漫長的歲月,練就悠久的歷史傳統;曲折的歷程,熔鑄寶貴的時代精神。我校承繼東北大學的歷史淵源,結合自身建設和發展實際,70 年來形成了“艱苦奮斗、開拓創新”的師大精神,形成了“愛國愛校、勵志篤行、鍥而不舍、尊重實踐、敢為人先”的優良辦學傳統。撫今追昔,百感交集。辦學歷史是一面鏡子,映照出世代的變遷和前輩先賢克服重重困難艱難辦學的身影。在迎來四川師范大學建校 70周年的日子里,我們深切懷念那些為創辦、建設當年的東北大學做出奠基性貢獻的人們,深切懷念那些甘愿冒著政治風險、克服重重困難同意接納當年的東北大學到三臺辦學,從而為我校前身學?!搅⒋ū鞭r工學院得以誕生奠定堅實基石的人們,深切懷念那些為私立川北農工學院發展成 1952 年的四川師范學院做出歷史性貢獻的人們。拂去歷史的塵埃,當年他們中的許多人,在三臺,在抗戰的烽火中,在解放戰爭的炮聲里,在建國初期的艱難時光中,笑對歲月,投止名山,薈萃斯文,延續文脈,傳承文明,弦歌不輟,為學校的建設和發展以及師大精神的形成和弘揚提供了彌足珍貴的思想淵藪和歷史泉源。日月逝水,歲月如歌,他們中的許多人已經逝去,但精神永存,風范永存,功豐譽隆,光照千秋,值得我們永遠銘記。他們中的一些人,至今雖已逾古稀之年、耄耋之年,但仍然心系國家建設和學校發展,值得我們永遠尊敬!
發端白山黑水,初極一時之盛(1923—1931)
20 世紀初的中國,處于內憂外患之中,我們這個龐大的國家,剛剛經歷了諸多磨難,炮火的轟炸和動蕩的時局之下,國衰民弱。日本帝國主義將魔爪伸向富庶肥沃的東北黑土地,不僅進行殘酷的經濟侵略、資源掠奪,還進行文化控制。在這風雨飄搖的時局下,誕生了東北大學。一位臺灣學者說過:“別的殖民者是要你的東西,日本殖民者不光要你的東西,還要你的人心?!痹跂|北,日本人推行日本“國語”,強化盡忠報“國”的“國民教育”和受日奴役的“勞作教育”,對教師進行“思想素質”培訓……1921 年初,奉天省代省長王永江和奉天省教育廳廳長謝蔭昌向時任東三省巡閱使、奉天督軍的張作霖建議:欲使東北富強,不受外人侵略,必須興辦大學教育,培養各方面人才。在此之前,一些有識官紳已經屢次吁請東北當局:“欲振東北,必振實業,必振教育;教育興,則民智開,民智開,人才生,東北則有望矣?!狈钐焓∽h會于當年 10 月25 日對此建議進行討論,通過了聯合吉、黑兩省創辦東北大學以儲備人才、振興教育的議案。然而,創立東北大學的動議,馬上遭到日本侵略者的極力反對。日本駐沈陽總領事親自出馬,向奉天省公署施加壓力,迫使其取消創建大學之舉。
《國立東北大學廿周年紀念冊》中有這樣的記載:“日人聞而瞿然亟思有以尼之,其駐沈陽總領事,竟請我毋辦大學,愿以彼之南滿醫科大學及旅順工科大學為我育才?!比毡竟怀雒娓缮?,妄圖壟斷東北高等教育,這使“東北王”張作霖十分氣惱,他說:“他們越是反對咱老張辦大學,咱們就越是非辦不可。得快辦,要辦好,快出人才?!?922 年春,東北大學籌備委員會成立,1923 年 4 月 19 日,奉天省公署頒發“東北大學之印”,4 月 26 日正式啟用,東北大學宣告成立,在原文學專門學校舊址開辦文法科大學,在高等師范學校舊址開辦理工科大學,王永江為首任校長。王永江出任校長后,堅持他一向的嚴謹作風,聘名師、招學生、購設備,學校順利起步。建校之初東大呈請奉天省公署,撥地另建校舍。省公署很快批復,撥昭陵前白樁外陵地并毗鄰民地共 500 余畝,作為新校址。經一年多建設,1925 年 9 月,理工大樓、教授住宅、學生宿舍及相應的附屬設施在新校址竣工。理工科先行遷入,與仍在原址的文法科大學遙相呼應,形成南北兩校區。1926 年的《東大一覽》曾對當時的校園環境進行了這樣的描述:理科工科校址,偏南一帶地勢高阜,土質堅厚,中建正樓一座,形如蛺蝶,南瞰城郭,北倚昭陵,而新開河環抱樓前洋洋西去,瞻眺環境爽塏蔥蘢誠勝地也。這方圣地孕育了東北大學蒸蒸日上的未來。學校按照現代大學的格局設立了理、工、文、法、教育等較為齊全的學科,各學科之學會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文法科成立自治會、夏聲社、社會科學研究社;工學院成立礦學會;理工預科成立英語研究會;孫國封院長為促進科學進步,發起科學教育協進會。這一時期校內各種學術講座開展的紅紅火火,主講人不僅有國內的名師、大家,還有來自英法美等發達國家的學者、專家,所講題目從“火山現象”,到“教育的變遷”;從“東三省農業發展與中國民生關系”,到“列國對華之聯合政策”,內容涉及政治、人文、科技等多個領域?!爸泻弦弧笔菛|北大學當時的校訓。為力戒紙上談兵,東大建成工廠,使學生能夠在實踐中求得真知,鞏固所學,留學德國歸來的楊毓楨任廠長。1926 年 11 月,文法理工各科組織學生參觀華北機械廠及紡織廠,以增長工業方面知識;同年 12月,俄文系學生抵達哈爾濱,實地考察;1927 年,理工科學生參觀奉海路、撫順煤礦。實地參觀考察、創建學會、開辦講座,剛剛誕生的東北大學已經開始運用現代教育的方式和手段,啟迪學生思想,豐富學術文化。這些傳統延續至今,成為東大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927 年 11 月,東北大學首任校長王永江因病逝世后,大學委員會公推奉天省省長劉尚清繼任校長。1928 年 8 月 16 日,震驚中外的皇姑屯事件剛剛過去兩個多月,身負國仇家恨的東北保安委員會委員長張學良繼任東北大學校長。一直以教育為立國之本的張學良對東大的發展傾注了大量心血,明確提出以“研究高深學術,培養專門人才,應社會之需要,謀求文化之發展”為辦學宗旨,在學校建設和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新舉措,東北大學從此進入了發展的新時期。
為改善辦學條件,張學良先后共捐獻 180 萬現洋,建筑文法學院教學樓各一座、可容數百人的凹字形學生宿舍一座、教授住宅 38 棟、化學館、紡織館、圖書館、
實驗室及馬蹄形體育場等。時任建筑委員會技術部主任的孫國封院長曾言:本校此次建筑實為東三省偉大工程。對于東大的建筑,一位老校友這樣深情回憶:東北大學學堂的教室,建筑宏偉、工精料美,樣式新異,斜陽夕照,輝煌美麗,眩目奪神,而我們得在這個教室里受課,是何等的榮幸!何等的快樂!1929年 7月 1日,東北大學第一屆畢業典禮,張學良向 120名學生頒發畢業證書,授予學士學位。各系畢業成績第一的學生還由學校選送,往英美德各國留學深造。同年秋,文法兩院學生遷入北陵校區,東北大學羽翼漸豐。 東北大學宏偉校園不僅留下了學子求學的腳步,也留下了眾多名師辛勤耕耘的身影。張學良校長重金禮聘,廣招良師,章士釗、梁漱溟、羅文干、馮祖恂、劉先州等一批名師執教東大,可謂英才薈萃,俊彥云集。1928 年 8 月,結束歐洲旅行考察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婦應張學良邀請來東大,著手創建中國第一個建筑系。破除男女之隔閡,并給予婦女界以研究高深學術之機會,張學良上任伊始便極力倡導男女同校。1928 年 9 月,各科共 50 名女生走入東北大學校門,從此開創東北大學男女同校之新紀元。值得一提的是,為鼓勵女學生入學后努力學習,張學良還讓夫人于鳳至親自到東大政治系插班聽課。張學良對體育教育異常重視,增聘體育教員,組織學生代表隊參加各類體育比賽。1929 年第 14 屆華北運動會在東北大學舉行,東大健兒破數項全國紀錄,奪得男子田徑賽第一名。東大足球隊、籃球隊還遠征日本進行比賽。東大學子以其強健的體魄駁斥了“東亞病夫”的謬論。到 1930 年秋,東大有 6 個學院 24 個系 8 個???,舍宇壯麗、設備充足,經費充裕,良師薈萃,學風淳穆,極一時之盛。正當學校蓬勃發展之際,“九一八”的炮火炸碎了東北大學的強校之夢。
四遷校址,八年在三臺(1931—1946)
1931 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日軍一夜之間占領沈陽,城陷未幾,日本南滿公學學堂堂長來校,偽致慰問,勸照常上課,稱經費由日本供給。全校師生悲憤已極,嚴詞拒絕,被迫走上流亡之路,成為第一所流亡大學,東大師生先到北平、后遷開封、西安,南下三臺,一路求學,一路斗爭。1931 年 9 月 26 日東北大學大部分師生遷往北平,經過慎重考慮,大部分師生決定跟隨前往。張學良在東北大學秘書主任周鯨文赴任代理校長時交代給他一句話:“我們這個學校的特殊性,不是一般的大學,而是為抗日造就干部,也可以說我們要辦抗日大學?!苯淌趥兘M織“教授代表會”,推動學校復校事宜,學生也成立了“東大臨時學生會”,協助教授們工作。10 月 18 日,學校借北平南兵馬司舊稅務監督公署為校舍,勉強復課。因條件所限,部分系科停辦,同時添加邊疆政治系、家政系等實用學科。
1932 年,為了粉碎日本帝國主義霸占我國東北合法化的陰謀,艱難辦學的張學良出資 8000 現洋資助學生劉長春參加第十屆奧運會,此舉給日本帝國主義以有力的還擊。1932 年 7 月 30 日,劉長春手執中國國旗闊步走在奧運會開幕式上,這是中國首次派運動員參加奧運會。1935 年日本帝國主義制造了旨在侵吞我國華北的一系列事件,而南京國民黨政府卻一再退讓,并準備于 12 月 9 日成立“冀察政務委員會”,以適應日本關于“華北政權特殊化”的要求。12 月 9 日,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北平市學生救國聯合會組織發動了“一二·九”學生抗日愛國運動,在其他學校師生受軍警圍困,未能及時到達的情況下,東北大學師生沖破手持大刀的軍警包圍,孤軍出動,從崇元觀到西四北大街,再到東交民巷,他們冒著嚴寒,一直堅持到夜晚,成為“一二·九”運動的先鋒隊和主力軍。盡管有人被捕,有人受傷,但學生們仍然頑強斗爭,緊接著又舉行了“一二·一六”示威游行。斯諾曾這樣評述“一二·九”運動——“這是我第一次看到中國知識青年所表現出來的政治勇氣,情景振奮人心,無論對參加者還是旁觀者來說都是如此”。
東北大學體育專修科音樂教師閻紹璩也親身經歷了這次斗爭。1936 年,閻紹璩以著名詩人光未然的詩作《五月的鮮花》為詞,譜曲一首,將他在“一二·九”運動中的真實感受,化作悠遠的旋律——
五月的鮮花,開遍了原野,鮮花掩埋了志士的鮮血。
為了挽救這垂危的民族,他們曾頑強的抗戰不歇!
如今的東北已淪亡了四年,我們天天在痛苦中熬煎。
失去自由更失掉了飯碗,屈辱地忍受那無情的皮鞭!
敵人的鐵蹄已越過了長城,中原大地依然歌舞升平。
“親善睦鄰”呵,卑鄙的投降,忘掉了國家,更忘掉了我們!
再也忍不住這滿腔的怨恨,我們期待著這一聲怒吼。
震天的吼聲驚起這不幸的一群,被壓迫者一起揮動拳頭!
這首從東大校園唱出的歌一問世,就在抗日民眾中引起強烈共鳴,并被迅速傳唱,而這首歌也連同那次振奮人心的愛國運動一起載入史冊?!耙欢ぞ拧边\動以后,華北局勢危在旦夕,“華北之大,已放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备鞔髮W于是紛紛準備外遷。1936 年初,張學良校長在西安西門外選定陜西省立農林職業??茖W校舊址為校舍,東大工學院及補習班率先遷往西安,成立西安分校。2 月 24 日,西安分校正式上課。在這抗日的大后方,東大師生渴望安寧的環境,渴望潛心治學。這是東北大學的第二次大遷徙。正在西安任職的張學良將軍,為給東大創造適宜的發展環境,籌資 15 萬元,修建校舍。在修建大禮堂時,張學良有感于“九一八”后國破校散的處境,在禮堂基石上題詞:“沈陽設校,經始維艱;至‘九一八’,慘遭摧殘,流離燕市,轉徙長安,勖爾多士,復我河山!” 激勵東大莘莘學子,勿忘國恥。輾轉之中,東大師生在努力學習的同時,積極投入抗日救亡活動的洪流之中。1936 年,“一二·九”運動一周年那天,西安一萬多青年學生,舉行了以“停止內戰,團結抗日”為中心內容的請愿游行。東北大學西安分校的學生,走在游行隊伍的最前面,高呼:“槍口對外,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停止內戰,打回老家去!”等口號,在向陜西省主席邵力子請愿未達到目的的情況下,沖出軍警戒嚴的中山門,高唱救亡歌曲,向臨潼進發,向正在那里的蔣介石請愿。得知學生們要來臨潼的消息,蔣介石下令堵截學生,武裝鎮壓,格殺勿論。張學良深恐學生遭到傷害,驅車追上學生請愿隊伍,勸阻學生返回校園。
1936 年 12 月 12 日,張學良、楊虎城扣押了蔣介石,實行兵諫,逼蔣抗日。這就是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在中共中央主導下,以蔣介石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主張而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成為時局轉換的樞紐,十年內戰的局面由此結束,第二次國共合作初步形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成為國內戰爭走向抗日民族戰爭的轉折點。但西安事變以后,張學良卻從此失去自由,開始了半個多世紀的幽禁生活。由于張學良的處境急轉直下,殃及池魚,他苦心經營的東北大學的去向成為國人關注的焦點。如何處置這所不安分又有張學良背景的學校,國民政府有人力主停辦解散,有人主張把它遷往青海自生自滅,也有人持不同看法,認為張學良的所作所為由他自己負責,學校不應與他等同。
1937 年 2 月,南京國民黨政府教育部指令臧啟芳為代校長。臧啟芳 1926 年任東北大學教授,1928 年任東北大學法學院院長,他對東北大學有份難以割舍的感情。他對同情東大的陳果夫說:若停辦東北大學,就表明政府放棄東北,這不可為也。西安行營主任蔣鼎文將軍也是同情派,他密勸臧啟芳:東大應南遷以策安全。根據國民黨政府南遷東北大學的指令,在開封河南大學內設東北大學辦事處,東北大學遷到開封。這是東北大學的第三次遷徙。同年 5 月,東北大學改為國立,臧啟芳來西安接收西安分校,6 月,開封學生遷來西安,集中辦學。
1937 年 11 月太原會戰結束后,日軍兵臨潼關,威脅西安。國民政府指令東北大學由西安遷往青海。當年的青??胺Q不毛之地,東大遷往,無疑有讓其自生自滅之意。但經多方物色,東北大學仍未在青海尋到適宜的校址。臧啟芳不愿學校斷送在自己手里。1937 年末,盡管他已接到當時的教育部“命東大向青海遷移”的指令,仍然悄悄安排教務長李光忠帶著其親筆公函,到四川各地接洽。然而,李光忠的四川之行到處碰壁。當時四川各地都被要求接納內遷高校,接納能力本就有限(注:抗戰期間,四川共接納 48 所內遷大學,占戰前中國 108 所高等學校的 44%)。而東北大學還有張學良的政治因素,因此都不愿意惹麻煩上身。時任三臺縣縣長的鄭獻徵,向東北大學敞開了胸懷。當時三臺正遭遇百年不遇的旱災和洪災而爆發饑荒。據鄭獻徵的小女兒鄭碧賢介紹,鄭獻徵的一本日記里記載了他接納東北大學的心情,“當時三臺雖然因為天災缺吃少穿,但中國的未來需要大學生,所以三臺人民愿意勒緊褲腰帶,多添幾百張嘴吃飯,這既是為了積蓄抗日的力量,也能為三臺播下文化的種子?!?/p>
1938 年 3 月 19 日,東北大學這所東北唯一的高等學府、抗戰開始后的第一所流亡大學開始了從西安到三臺的第四次大遷徙。三臺時任縣長鄭獻徵的女兒鄭碧賢在《中華抗戰第一堰》一書中有這樣的記載:
1938 年 3 月 19 日,東北大學師生趁著夜色從西安火車站坐上了火車,20 日到達寶雞。22 日,開始步行,向漢中挺進。按照行軍要求,最前面,由訓練過的 50名男同學充當荷槍實彈的警備隊作為前導,500 師生編成了 3 個中隊,跟隨著警備隊的同學前進。大家都穿著青棉大衣和青制服,隊伍很長,軍容整肅,很象正規部隊。經過 15 天的攀爬、匍匐、摔跤、滾落,終于翻越秦嶺。這一路歷經艱難曲折,飽受日曬雨淋,衣服又臟又爛。男同學個個胡子拉碴,蓬頭垢面,又黑又瘦;女同學的小臉也弄得花一塊黑一塊,衣服被掛得露出棉花,上面沾滿泥土,簡直就是一群乞丐!
1938 年 4 月 20 日,全體師生到達劍閣。4 月 23 日,到達三臺。當時城里的商家店鋪都掛出了彩旗橫幅,歡迎遠道而來的師生?!班崼I徵縣長與臧啟芳校長并肩而行,他們的手緊緊相握,同仇敵愾”。三臺縣黨政軍學商及市民代表,濟濟一堂,眾志成城。3000 人的歡迎大會,盛況空前。鄭碧賢在《中華抗戰第一堰》的書中這樣記載其父親鄭獻徵在歡迎大會上的講話: 我代表全縣人民歡迎勇敢的東大師生!你們歷經千辛萬苦,長途跋涉,翻山越嶺來到我們三臺,增強抗日力量,播撒文化種子。你們將為這座古城帶來勃勃生機,是三臺之幸!我們雖然并非富足之縣,但三臺人民將把你們當成自己的親人。請把這里當成你們的家!
三臺縣騰出三臺舊試院與部分杜甫草堂寺(公元 762 年,棄官入蜀的杜甫又遇戰亂,他只好從西川節度使治所的成都流亡到東川節度使治所的梓州[治地今三臺縣城]。三臺杜甫草堂寺系杜甫流寓梓州 1 年零 8 個月的遺跡) 及潼屬聯立高中的部分校舍等多處地方,作為東北大學新校址。剛來三臺,東北大學師生的條件十分艱苦,但在三臺人民的大力幫助下,學校很快就復課了。沒有宿舍,師生們就住在三臺的文廟、祠堂和民宅里,教室都是舊房改建。經過半個多月的修葺和整理,教室和宿舍初具規模,還建了一個小禮堂和一座球場。
1938 年 5 月 10 日,學校舉行了開學典禮,東北大學在三臺正式開學。
1939 年 7 月,東北大學陸續在草堂寺一帶修建了圖書館、洗漱室、膳廳,并且加蓋了幾間教室和學生宿舍。為了紀念杜甫,東北大學師生特意在魁星閣上開辟一個區域建了一座“杜公紀念堂”。
晚上,只有草堂寺的圖書館是最明亮的地方,當時圖書館有 4 盞煤氣燈,一到晚上就大放光明,圖書館里天天座無虛席。東北大學三臺時期的學生周烈在《回憶母校東北大學在三臺》一文中寫道,這個時期的東北大學沒有電燈和自來水,學生宿舍也都是平房,晚上學習照明都是用桐油燈,因為油煙特別多,第二天起來,同學們會發現鼻孔都是黑黑的。
此時,工學院遷出,重點建設文、理、法、商學科。
當時一批名師齊集東大,陸侃如、馮沅君、金毓黻、高亨、楊榮國、姚雪垠等先后來校任教。東北大學校史專家王國鈞說:“他們的思想也很進步,如趙紀彬教授和楊榮國教授都是共產黨員,都是以唯物主義觀點研究著稱于學術界,他們的唯物主義觀點在東北大學公開系統地傳播,受到廣大學生的歡迎?!薄爱敃r的東北大學在聘請名師方面除了邀請學術界權威以外,也聘請了一些沒有高學歷,而是自學成才的教授,一旦這些教授有著作、學術成果問世,東北大學就敢于高薪聘請,這是東北大學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重要特點?!?/p>
1940 年,著名學者金毓黻先生到東大籌備“東北史地經濟研究室”,盡管經費困難,物資缺乏,但在他的苦心安排下,極短的時間內研究所便初具規模。一批研究生追隨先生不僅鉆研歷史,亦關注現實,成果頗豐。
1942 年,國民黨政府教育部令:改東北史地經濟研究室為文科研究所,研究生畢業給予碩士學位。東大的研究生教育,由此發端。學術研究欣欣向榮。1942 年 3 月,國民政府令東北大學成立“東北建設設計委員會”,研究制定收復、建設東北的計劃與綱領,以備抗戰勝利后建設東北之用。為“東北建設設計委員會”承擔研究工作的就是文科研究所的教授和研究生。這一時期,文科研究所的成果十分顯著,《東北通史》、《東北要覽》、《東北集刊》等一大批研究東北史地、經濟的著作和調查報告紛紛出版。時至今日,這些成果仍是東北史研究領域的典范。
這一時期東大編印的學術刊物《東北集刊》、《志林》收錄了師生數百萬字的論文,研究課題從“大學精神”到“儒家政治思想的發展”;從“三臺物價”到“東北人口發展的特點”,涉獵之廣泛,調查之縝密,論證之嚴謹,令人嘆服。學生活動蓬勃開展。以宣傳抗戰為主題的學生活動十分豐富,如《黑土地》壁報,經常發表各種詩歌,一首抒情詩《媽媽的黑手》抒發了懷念東北、渴望收復失地的抗日愛國激情;《史學》壁報,經常以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闡述歷史事件,團結了一批進步同學;“東北問題研究社”用進步觀點研究東北問題,團結教育同學立志為抗戰勝利后建立一個全新的東北而獻身;“讀書會”則把《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論持久戰》、《論解放區戰場》介紹到三臺,傳播了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學校通道兩旁一直延伸到大門口的壁報都是學生的創作,以宣傳抗日,抨擊腐朽政治,揭露社會黑暗為主要內容?!皩W聲”、“黑土地”等社團聚集了一批熱血青年,成為進步學生成長的搖籃。三臺縣檔案館館藏資料顯示:在校內,60 余家社團用墻報、油印小報等形式宣傳抗日,壁報和小報也有 60 多種,為當時文化沙漠般的三臺帶來了勃勃生機。此外,進步師生們則受中共南方局青年組的領導,創辦讀書會,把解放區才有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等進步書刊傳到了三臺。
東北大學師生組建的群眾戲劇團近 10 個,這些劇團不僅在校內演出,還走出校門,舉行義演,所得款物,捐贈前線,支援抗戰。喜歡京戲的師生組成了“抗敵國劇社”,他們演出了《木蘭從軍》等 30 多個傳統劇目。趙紀彬教授和陸侃如、馮沅君教授夫婦組織了川北文藝協會,協會里有一個“三臺實驗劇團”,每學期至少排演三出以上的進步戲劇,公開售票演出,其所得收入用于支持川北文協分會的活動。該劇團經常演出《北京人》、《日出》、《雷雨》、《家》等名劇,并把魯迅、夏衍、曹禺等人的作品介紹給東北大學師生和當地群眾。
1944 年 10 月,東北大學文科研究所在重慶舉辦了一場盛大的“東北文物展覽會”。展覽陳列了東北史料,現代資料,東北文物、照片、圖表等。踏入會場,一些東北同胞仿佛又回到了故鄉。著名作家張恨水在參觀后感慨:“東北人民,在水深火熱中過了十三年,在后方的東北人士,也在血淚中回憶著故鄉十三年。含著血淚看了這些,實在忍不住和他們一起喊出來,打回老家去!”
東北大學內遷到三臺,對三臺人最大的影響便是知道了“原來抗戰和所有中國人都有關系”。東大師生們通過各種形式的抗日救亡宣傳,讓地處內地的三臺人知道了我們的國土被日本侵占,同胞被蹂躪,就連東北大學也不得不流離失所。東北大學遷到三臺后的日子并不太平。由于日本軍國主義實施威脅性戰略,企圖以轟炸迫降讓大后方屈服,先后于 1940 年 7 月和 1941 年 7 月對三臺進行過轟炸。但在此之前,東北大學土木工程系師生已于 1938 年夏天在三臺縣城牛頭山腰設計修建了防空洞(位于如今三臺縣梓州公園內),因此幸免于難。
防空洞長約 700 米、寬約 3 米、高 2 米,一次可以容納上千人。洞內還建了指揮作戰室、貯藏室,甚至還挖了水井,可供避難者短時間里解決吃喝?!胺揽斩磧热坑靡幻组L的條石砌成圓拱形,洞外有樹木遮蓋的通風口,不僅隱蔽而且安全,其造型和規模在當年都很罕見?!币蚍揽斩茨昃檬?,如今三臺梓州公園已砌石為門堵住了防空洞進出口。
三臺檔案館資料顯示,在三臺縣遭受的兩次轟炸中,累計炸死炸傷 255 人,其中死亡 99人,毀損房屋 746間,造成 590多戶百姓無家可歸。而東北大學的師生員工、家屬以及縣城居民約千余名,在空襲前進了防空洞,幾乎沒有傷亡。
在內遷到三臺的 8 年里,東北大學通過社團的踴躍活動,讓地處內地的三臺成為抗日模范縣。有一年,著名民主人士張瀾到三臺,看到群眾熱烈的抗日氣氛,特別高興,對包括東北大學在內的三臺縣人民能以民主精神推動全民打持久戰非常贊賞,當場發表了即興演講。
在東北大學師生影響下,三臺人也紛紛行動,成立了“三臺縣抗日總動員委員會”,以城區大、中、小學師生為主體的 20 多支宣傳隊,到各鎮鄉講演、教唱《松花江上》等進步歌曲,演出街頭劇宣傳抗日,散發《抗日讀本》,為購買軍機募捐。由于東北大學抗日宣傳做得好,三臺每 20 人中就有一人參軍抗日,遠征軍時更有200 多人參加。后來成都修建雙流機場時,三臺又出動了 4000 多人。在三臺這座川北小城,東北大學度過了 8 年時光,在物力財力窘迫的歲月里,師生們直面困苦,笑對艱難,追求學術發展,傳播進步文化,那段日子因此而熠熠生輝,三臺小城,因而平添萬千氣象。
東北大學老校友劉黑枷在文章《歌聲琴韻》中曾這樣回憶當年的情景:“我們那時在學校里最愛唱的歌,是東北流亡三部曲、在松花江上等,每次唱歌都心潮激蕩,懷念故鄉,遙想前線,對真正領導抗戰的先進政黨激起無限景仰”。
1945 年 8 月 14 日,東大師生與全國人民一道迎來了抗戰勝利的曙光。在這場戰爭中,有 60 位東大人奮勇向前,獻出了寶貴的生命,被授予烈士稱號。
當勝利來臨,人們百感交集,陸侃如教授欣然提筆撰寫對聯:萬里流亡,嘗膽臥薪,緬懷黑水白山,此時真個還鄉去;八年抗戰,收京降敵,珍重禹時舜壤,來日無忘守土難。
1946 年東大師生從三臺陸續返回沈陽。
主要參考文獻說明:本文系根據易鑫、劉玉、劉海龍《東北大學:白山黑水不屈魂》(載 2015 年 7 月 16 日《中國教育報》),吳曉鈴《三臺抗戰烽火中延續東北大學文脈》(載 2015 年 6 月 26 日《四川日報》),王巖《在四川三臺東北大學“回家了”》(載 2015 年 7 月 28 日《遼寧日報》),《八十七年風雨前行——東北大學的歷史與發展》,鄭碧賢著《中華抗戰第一堰》(三聯書店出版社 2015 年第 1 版)等有關獻改寫而成。上述有關文獻的主要依據是:《東大傳統》,熊曉梅主編,遼寧人民出版社 2008 年版;《漫游東大》,丁義浩等主編,東北大學出版社 2013 年版;《漫游中國大學——東北大學》,中國教育報刊社組編,重慶大學出版社 2008 年版;《東北大學校志(第一卷)編研室編,東北大學出版社 2008 年版;《東北大學八十年》,楊佩禎等主編,東北大學出版社 2003 年版。此外,本文寫作中還參考以下文獻:《國立東北大學一覽》,1939 年 6 月成都初印本;臧啟芳主編《國立東北大學廿周年紀念冊》;高林遠主編《四川師范大學簡史》;申桂蘭《張學良與東北大學——東北大學歷史沿革》,載《黨史縱橫》1999;三臺縣國家檔案館和東北大學等網站有關文獻資料。 在此一并表示感謝。
(作者系我校黨委宣傳部部長。)
(本文開頭及全書所稱的獅子山,蓋因遠眺全山,形若一頭俯臥的雄獅,故而得名。學校遷到現址前,當地群眾就稱學校所在的這座山為獅子山。獅子山呈北低南高之勢,自南向北,由高到低,依次為“獅頭”、“獅身”和“獅尾”。從北校門到田家炳大樓的這條中軸線是“獅子”的脊梁骨。獅子山在一定意義上已成為學校的精神文化象征——編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