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川師大獅子山校園的花木密林集中處,可說無不留有我漫步觀賞的足跡,贊美且引起遐思默想的心跡。暮春初夏,尤其如此。
此時節,綠林攢簇、草木蔥翠,且行且賞,撩動心懷。桃樹、迎春、海棠、李樹、玉蘭等,已陸續謝了紅、黃、白、紫,唯杜鵑花次第綻放,紅紅火火,爛漫紛披。它不與百花爭春早,卻尤為艷麗動人、迷醉心扉。曲徑小道旁的不說了,惹人觀賞不盡的,最是藝術墻的東西兩側、桃李園廣場北端、校醫院前、第三教學樓后和柳溪路北側,那“群植叢生”的幾大片,一株株一簇簇,齊刷刷爆開的陣勢,撲面而來,煞是激人心動、引人遐思。從校慶70周年(2016年)出版的《校園觀賞植物總覽》中得知,名“錦繡杜鵑”或“毛杜鵑”,高者可達兩米。所開的花,形如漏斗,大都為鮮紅色,熱情強烈;也有粉紅色的,溫雅親切;還有紫紅色的,含蓄沉穩;間有雪白色的,純潔清麗?;▓F錦簇,燦麗至極,宛若霞彩,令人心醉。不僅我等上了年紀的“閑人”喜于觀賞,莘莘學子,尤其是女生們于課后或假節日,亦駐足觀賞、拍照、留影、點贊,喜愛得可謂傾情切意。觀賞、喜愛杜鵑花,自然是爽目悅心,可說更體現了對此時節校園美的熱愛。
面對此繁麗景象,不禁回想到:于冬末初春時,它就復蘇萌動了,枝條尖端爆出嫩芽、展開新葉,綠綠的,亮亮的;時至仲春,即迅速爆出花蕾,粉白色。見之煞是惹人,讓人想到其內力和將要顯示的美——時機一到,即如上面所描繪的陣勢,驚艷而熱烈地展現出來。潛心觀賞者,不僅會品出其韻味,還能探其寓意——明麗燦爛、鮮美靈動,乃欣欣向榮、繁榮昌盛的象征。
二
心動而生浮想,杜鵑花開放的諸多景象,皆展現于腦際。大約20余年前的初夏,我隨省市一行作家、詩人、畫家去滇西采風,經攀枝花至麗江、瀘沽湖、長江第一灣、金沙江虎跳峽等地,途徑眾多神奇的高山密林,陰坡峽谷,見無數灌木上簇擁著一團團紅花,點綴于深寂幽靜的古木老林中。少見若驚,車上的人無不欣喜、激動。那是山杜鵑,依托青山,自生自長,自開自謝,自由自在,殊有俏麗超俗的美質。幾年后,仍是那一行人,赴川陜革命老區學習、采訪,經廣元、巴中至通江,在駛往離沙溪鎮不遠的王坪烈士陵園的崎嶇山路上,車窗外掠過一簇一簇盛開的山杜鵑,燦爛若烈焰,見之亦心動神搖。1932年10月,紅四方面軍西征,從鄂西經陜南進入通江,在與軍閥田頌堯部浴血鏖戰中,犧牲了無數戰士。歷史與眼前,情景交匯,即刻想到它們似為紅軍而開,乃烈士鮮血染紅,壯美、圣潔、熱烈。在毛主席、楊開慧的后人所寫散文《我們愛韶山的紅杜鵑》中,贊美韶山的杜鵑花“像烈火”“像朝霞”“像鮮血”。情融其中,讀來動人心扉。影片《閃閃的紅星》中所現“嶺上開遍”的映山紅即杜鵑,反復詠唱、起伏顯隱、映紅了潘冬子的臉龐。名之“映山紅”,我的家鄉下川東地區(今屬渝東)亦如是稱。在老屋前后的山林中、崖坡上生長甚多,一到春耕農忙時節,就轟然開放,以其艷麗、耀眼、霞彩似的,凸顯熱烈,給鄉民們平添了犁田、插秧時的生機與喜悅,更給小學生們放學后去玩賞的歡樂??蓯劭少澋亩霹N花,藏于腦海里,印象太深了!
此花開放的上述種種情景,雖憶念于心,但時空久遠。唯校園的那幾大片,可供親近,年年如是,今又如是。
三
杜鵑花不僅形美色艷,且品種無比的多。據載,人工培植與野生的,全球竟有800余種,中國有500余種,為眾人所愛。特別是其芳名的由來,或于川人尤具親切感。它緣于“杜鵑啼血”、“血滴花上”的典故;唐宋以降,有不少以之為題材詠嘆的詩句。傳說,大約西周中期建都于郫(今郫都崇興)的古蜀國,沼澤頗多,水災頻發,國王望帝杜宇,賢明為民,欲力除災害。時有楚荊州人鱉令,治水有方、有功,望帝即讓位于他稱叢帝,自己則退隱平原以西的山林,死后魂魄化為鳥,曰杜鵑(亦名子規、布谷)。因思念故國民事而常常啼叫,尤其是春耕時節更頻,以促民勞作。杜甫就有“兩邊山木合,終日子規啼”,李商隱有“望帝春心托杜鵑”,秦觀亦有“杜鵑聲里斜陽暮”的詩句。啼叫滴血,染紅了花,故曰杜鵑花,杜甫的“四月五月偏號呼,其聲哀痛口流血”,李白的“蜀國曾聞子規鳥,空城還見杜鵑花”,成彥雄(后唐人)的“杜鵑花與鳥,怨艷兩何賒!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詩句。它們,即是那典故的反映。更有文天祥的“化著啼鵑帶血歸”,借以言志,表現了他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和昂揚斗志。時下,有“初心勝似杜鵑紅”的表述,贊頌廣大黨員、干部、民眾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在實現民族復興的征程中,奮斗、拼搏、創新精神與精彩人生。足見,杜鵑花所含的古今文化意義何其豐富、深刻!由此想到,對某一種花,似不宜停留于只觀賞其形色,還應從其名稱、象征、內蘊等方面去了解、領悟,方能獲得深含的文化、社會意義,實現人與自然的融合;校園遍種杜鵑花,或許不單是為了“美麗好看”,亦有對其名稱、內蘊等方面的理解吧。
(作者系文學院退休教授)